首页 生活点滴正文

临汾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临汾是山西省下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临汾市.jpg

  西周

  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

  春秋

  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都绛(亦曰翼,今翼城县)。后迁都曲沃(今曲沃县),再后又迁都新田(今侯马市)。

  战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时为韩初都之平阳(今尧都区)。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

  汉

  西汉划全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三国

  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阳郡(今尧都区)。

  西

  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建汉都平阳(今尧都)。

  东晋 十六国

  前赵

  亦称汉赵,十六国之一,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政权。304年十一月,刘渊(约250—310)以复汉为名,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308年十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永嘉三年)迁都平阳

  置雍州(今尧都区境)、冀州(今安泽县境)。

  南北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

    废冀州,改雍州为唐州,置南吐京郡(今隰县境)、汾西郡(今汾西县境)。旋废南吐京郡。

    孝昌中置唐州。

    神麚元年(428)置禽昌郡(今吉县境),

    太平真君二年(441)徙治(迁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今洪洞县境。

    正平二年(452)置五城郡(今吉县境)。

    延兴四年(474)置定阳郡(今吉县境)、中阳郡(今乡宁县境)。

    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今隰县境)。

    孝昌二年(526)废汾州,侨置西河郡(今尧都区境);三年置北绛郡(今翼城县境);五城、定阳2郡徙治今尧都区境。

    侨置:东晋政府为解决南渡的北方人口的户籍问题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

    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其集中地区,暂置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对鼓励登录户籍和招徕北方人起一定作用。但后期引发了户籍混乱,影响财政收入等问题。后东晋与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入土郡县。    

    建义元年(528)改唐州为晋州,置永安郡(今霍州市境),置冀氏、义宁2郡(今安泽县境),永安郡徙治今洪洞县境。

    永安年间置南汾州(今吉县境)。

    北魏末年永安郡归治今霍州市境。

    北朝——东魏(534年―550年)

    定阳郡徙治今介休市境。

    天平四年(537)置敷城郡(今尧都区境)。

    兴和二年(540)置北五城郡(今尧都区境)。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

    废冀氏郡,改南汾州为西汾州,置临汾郡(今汾西县境)。

    北朝——北周(557年—581年)

    废五城、北五城、敷城3郡,置石城郡(今蒲县境),改西汾州为汾州。

    大象元年(579)废石城郡,置龙泉郡(今隰县境)、临河郡(今永和县境)。

  

  开皇元年(581)改平阳郡为平河郡,置吉阳郡(今吉县境);三年(583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沿用至今;四年改汾州为西汾州;五年改隰州;十六年置汾州(今霍州市境)、耿州(今吉县境);十八年改汾州为吕州、耿州为汾州。

  大业三年(607)废吕州,改晋州为临汾郡、隰州为龙泉郡、汾州为文城郡。

  义宁元年(617)置霍山郡(今霍州市境)、翼城郡(今翼城县境);二年改临汾郡为平阳郡。

  

  唐实行道、府、州、县制

  武德元年(618)改平阳郡为晋州、霍山郡为吕州、龙泉郡为隰州、翼城郡为浍州、文城郡为汾州;二年置昌州(今蒲县境)、中州(今大宁县境)、东和州(今永和县境),改浍州为北浍州;三年升晋州为总管府;四年升都督府,废北浍州;五年改汾州为南汾州。

  贞观元年(627)废中、昌2州;二年废东和州;六年废晋州都督府,复为晋州;八年改南汾州为慈州;十年置新田府(今侯马市境),后废;十七年废吕州。

  天宝元年(742)改晋州为平阳郡、隰州为大宁郡、慈州为文城郡。

  乾元元年(758)改平阳郡为晋州、大宁郡为隰州、文城郡为慈州。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907年—923年)

    开平四年(910)废晋州,改置定昌军。

    贞明三年(917)改建宁军。

    五代——后唐(923年—936年)

    同光元年(923)改建雄军。

    五代——后晋(936年—947年)

    复为晋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以晋州置晋州平阳郡。

  熙宁五年(1072)废慈州,

  元祐元年(1086)复置。

  政和三年(1113)升赵城县(故治在今洪洞县境)为庆祚军;六年升晋州平阳郡为平阳府,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

  

  废庆祚军。

  天会六年(1128)置河东南路(今尧都区境),改隰州为南隰州。

  天德三年(1151)改南隰州为隰州、慈州为耿州。

  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为吉州。

  贞佑三年(1215)升霍邑县(故治在今霍州市境)为霍州。

  兴定四年(1220)升翼城县为翼州;五年置蒲州(今蒲县境)。

  元光二年(1223)升翼州为翼安军。

  

  元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为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晋宁路(治临汾)。

  废翼安军、蒲州、河东南路,改平阳府为平阳路。

  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  

  

  洪武九年(1376)改平阳府。后置河东道(今尧都区境)。

  

  雍正二年(1724)升隰、吉2州为直隶州,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霍州为直隶州,降吉州为散州。

  民国

  民国初年废府、道、州。

  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以道辖县,临汾、洪洞、赵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等17县属河东道管辖。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临汾为山西省7个行政区中的第6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迁到吉县。

  日伪统治时,为冀宁道。

  抗战胜利后,属太岳区。

  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

  1949年2月,成立晋南区,属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属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专署驻临汾县,辖临汾、襄陵、曲沃、吉县、乡宁、汾城、安泽、大宁、永和、蒲县、汾西、隰县、赵城、洪洞、霍县、浮山、翼城等17县。

  1951年,原汾阳专区所属石楼县划入临汾专区。

  1954年,将洪洞、赵城2县合并为洪赵县(驻原洪洞县城);襄陵、汾城2县合并为襄汾县(驻原汾城县史村);同年撤销临汾专区,改设晋南专区,专署驻临汾县,将原临汾专区所属临汾、洪赵、霍县、安泽、浮山、翼城、曲沃、襄汾、乡宁、吉县、蒲县、大宁、永和、石楼、隰县、汾西等16县,运城专区所属安邑、万荣、河津、稷山、新绛、闻喜、绛县、垣曲、夏县、平陆、解虞、芮城、永济、临猗等14县及运城镇划归晋南专区;晋南专区辖30县、1镇。

  1955年,运城镇改为县辖镇,并入安邑县。

  1958年,设立侯马市;撤销曲沃、新绛、襄汾、绛县4县,将曲沃、新绛2县全部和襄汾、绛县2县部分地区划入侯马市;襄汾县部分地区并入临汾县;绛县部分地区并入翼城、闻喜、垣曲3县;撤销浮山县,并入临汾县;撤销夏县,并入闻喜、垣曲2县;撤销霍县、汾西2县,合并设立霍汾县(驻原霍县县城);后又撤销霍汾、洪赵2县,合并设立洪洞县(驻旧洪洞县城);撤销吉县,并入乡宁县;撤销隰县、大宁2县,合并设立隰宁县(驻原隰县城);后又撤销隰宁、蒲县、永和、石楼4县,合并设立吕梁县(驻原隰县城);撤销安邑、解虞、临猗、永济4县,将临猗县部分地区划归万荣县,永济县中条山以南地区划归芮城县;将安邑、解虞2县全部和临猗、永济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运城县(驻运城镇);撤销河津县,并入稷山县。晋南专区辖侯马市及临汾、洪洞、安泽、翼城、乡宁、吕梁、万荣、稷山、闻喜、垣曲(驻刘张镇)、平陆(驻圣人涧镇)、运城、芮城等13县。

  1959年,撤销万荣县,并入稷山县。

  1960年,恢复浮山、霍汾、蒲县、石楼、万荣、临猗(驻旧猗氏县城)6县。

  1961年,恢复霍县、汾西、绛县、襄汾、夏县、永济(驻赵伊镇)、吉县、永和、大宁、隰县10县;撤销霍汾、吕梁2县。

  1962年,恢复河津、新绛2县。

  1963年,撤销侯马市,恢复曲沃县(驻侯马镇)。

  1967年,改晋南地区

  1970年,撤销晋南地区,设立临汾地区,地区驻临汾县;将运城、新绛、绛县、稷山、万荣、永济、夏县、闻喜、平陆、垣曲、芮城、河津、临猗等13县划归运城地区;临汾地区辖临汾、霍县、汾西、洪洞、永和、大宁、隰县、蒲县、吉县、乡宁、安泽、翼城、浮山、曲沃、襄汾、石楼等16县。

  1971年,由临汾县析置临汾市,地区驻临汾市;恢复侯马市;临汾县迁驻龙祠,曲沃县迁驻原曲沃县城;由安泽、浮山2县部分地区设立古县;将石楼县划归吕梁地区;临汾地区辖临汾市、侯马市、临汾县、霍县、汾西县、洪洞县、永和县、大宁县、隰县、蒲县、吉县、乡宁县、安泽县、古县、翼城县、浮山县、曲沃县、襄汾县2市、16县。

  1973年,临汾县迁驻刘村。

  1975年,临汾县迁驻临汾市,古县迁驻岳阳镇。

  1978年,设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

  1983年,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

  1990年,霍县撤县建霍州市

  2000年6月23日,国务院(国函〔2000〕78号)批复:一、同意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尧都区。二、临汾市设立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域为尧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鼓楼东大街。三、临汾市辖原临汾地区的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和新设立的尧都区。原临汾地区的县级侯马市和霍州市由省直辖。【县级侯马市、霍州市由地级临汾市代管】

  2000年11月1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临汾市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

  2019年12月,临汾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山西省.jpg

尧都区平阳属冀州(尧、舜、禹)——平阳属晋国(周)——境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春秋)——平阳属韩(战国)——平阳属河东郡(西汉)——香平(新莽)——平阳(东汉)——平阳郡(三国魏)——平阳(西晋)——雍州(十六国前赵)——唐州(内设西河郡)__晋州(北朝北魏)——敷城郡、北五城郡(北朝东魏)——临汾郡__平阳郡(隋)——临汾县属河东道晋州__平阳郡__晋州__平阳郡__晋州(唐)——定昌军__建宁军(五代后梁)——建雄军(五代后唐)——晋州(五代后晋)——置晋州平阳郡__平阳府(宋)——临汾县隶河东路平阳府(北宋)——府、县同置临汾城,河东南路平阳府(金)——临汾县属中书省平阳路总管府__晋宁路(元)——临汾县属平阳府,隶山西布政使司河东道平阳府(明)——山西省河东道平阳府临汾县(清)——山西省临汾县(民国)——设临汾市、临汾县(1948)——临汾市、临汾县合并为临汾县(1949)——分设临汾县、临汾市(1971)——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1983)——尧都区(2000)
侯马市
霍州市
曲沃县
翼城县
浮山县
襄汾县
洪洞县
安泽县
古县
汾西县

蒲县
乡宁县
吉县
大宁县
隰县
永和县

  

  

  


综合:临汾市历史沿革百度百科

评论

«    2023年6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