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考制度。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考,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
10月20日经广播电台公布,次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一时间,高考成为当时中国最热的社会现象。
由于“文革”高考中断十年,城乡历届毕业生集中报名,要求参加1977年高考的人数有1000多万,到11月至12月走入全国考场的共有570万人。当时计划录取21.6万人,最后录取人数27.297万人,录取率仅为4%,29人中录取1人。北京市是高校最多的城市,当年有15.89万人报考,实际录取人数14605人,录取率9%。
一、扩招走读生
各地都向教育部反映招生名额太少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李春光、杨峻、储望华、崔静媛、潘一飞、左因等看到考生中有大批才俊,但招生名额太少,便联名上书邓小平。邓小平在12月11日批示:看了这封信反映的情况,很高兴,建议予以支持。华主席(华国锋),(李)先念,(纪)登奎,乌兰夫同志阅后交文化部党组处理。
当时各大学普遍存在教室宿舍不足的问题,但各大学都有非常高的招生积极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招生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大学提出招生走读生的问题,经邓小平提议,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扩大招生,1978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走读生和增加招生名额的通知》,规定自1977届新生起允许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前提下试行招收通用和急需专业的走读生。并要求注意招收1966届、1967届高中毕业生。
就此,全国各地高校都扩大了招生名额,1977年的考生,到1978年2月录取27.3万人,其中有6.3万人是属增扩招生的。
大学扩招走读生,主要是当地城市考生,这样就解决了大学宿舍少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的体制下还是发生了问题。这其中最主要是学生户口问题,户口问题背后牵涉到的是居民粮食配给制度问题,转户口的同时需要转粮、油关系。
为此,教育部、公安部专门针对走读生户口问题于1978年6月16日发出《关于高等院校走读生户口问题的答复》,其中说明:“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1978年2月28日电报,《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走读生和增加招生名额的通知》中第二条规定:“走读的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待遇,与住校生相同”。已被录取的走读生,应与住校生一样解决户口问题。至于户口转入学校,还是住家里或寄住处,目前各地做法不一。我们认为,目前尚未解决户口问题的,接此文后,应一律允许转入学校;已经解决了户口问题的,暂按各地办法执行,待实践一段时间,再总结经验,作出统一规定”。
二、创立大学分校
1978年6月6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方式,公布考生成绩。当年报考人数激增到610万人。
再增大招生走读生的数量的办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各部委都提出恢复在“文革”中被关停的高等院校。同时,另外一种思路也提出了,那就是办大学分校。
1978年5月,林乎加从上海市委书记调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上任后,很多人向他反映,高考中分数及格的考生很多,但天津市的招生名额太少,这些人进不了大学。林乎加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教育口会议,把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领导请来,讨论有没有可能扩大招生,把考试合格的学生都录取下来。与会者说,主要是校舍和宿舍容纳不下。林乎加问,有没有教师?他们说,有教师。林乎加说,可以招走读生嘛!这样就没有宿舍问题了。这个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大家态度都很积极,提了很多建议,最后决定把一些中学拿出来做校舍,办公经费和教师的工资,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由市财政负担。
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属于教育部直接管理,需要向教育部请示。教育部当时的领导不太赞成这个做法,怕不能保证教学质量。林乎加认为,这些学生是经过考试超过及格线的,与"文革"中推荐工农兵学员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时邓小平和彭冲访问朝鲜归来,曾在天津住了两天。林乎加就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说明大学闲置教员很多,不能人尽其才。市里有能力办一些大学分校,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上大学,但教育部有顾虑,不赞成。邓小平很快在8月13日批示:这是好事情,可以让他们试试嘛。得到邓小平批示后,天津就放手干起来了。依托已有的大学,天津自筹资金办了10所大学分校,增扩招了8000名学生。他们分别是
天津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7月,天津市南开区57中学改建为天津大学第一分校。1979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一分校更名天津大学分校。1981年7月,天津大学分校更名为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四校合并,成立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第二分校 1978年7月,天津市河西区22中学改建为天津大学二分校,1979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第二、三分校合并,成立天津大学理工分校。1981年 7月,成立天津理工学院。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四校合并,成立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第三分校 1978年7月,天津市红桥区天津中学改建为天津大学三分校,1979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第二、三分校合并,成立天津大学理工分校。1981 年7月,成立天津理工学院。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四校合并,成立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第四分校 1978年7月,天津市河东区八中改建为天津大学四分校,1979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四分校改为天津大学建筑分校,隶属天津市建委。1987 年12月15日,在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基础上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天津大学第五分校 1978年7月,塘沽区十三中(后迁到西林村小学)改建为天津大学第五分校。1979年11月27日,天津大学第五分校改为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分校。1980年,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分校并入天津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天津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7月,和平区卫津路中学改建为南开大学第一分校,1979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一分校更名南开大学分校。1992年,南开大学第分校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应用文科学院。1996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应用文科学院并入天津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第二分校 1978年7月,河北区94中学改建为南开大学第二分校。1979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第二分校、第三分校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化工分校,隶属天津市化工局。1983年改为天津职业大学。
南开大学第三分校 1978年7月,汉沽区三中改建为南开大学第三分校。1979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第二分校、第三分校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化工分校,隶属天津市化工局。1983年改为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大学冶金分校 1979年11月27日,天津市冶金工业学校更名为天津大学冶金分校,隶属天津市冶金局。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四校合并,成立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机电分校 1979年11月27日,成立天津大学机电分校,隶属天津市第一机械工业局主管局。1981年7月,天津大学机电分校更名为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一分院、天津理工学院第二分院、天津大学冶金分校四校合并,成立新的天津理工学院。2004年,天津理工学院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石油分校 1978年,成立天津大学石油分校,隶属大港油田管理局。2001年大港油田职工大学、天津大学石油分校、大港石油学校、大港油田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大学纺织分校 1979年11月27日创建天津大学纺织分校(原1957年成立天津市纺织工业学校),隶属天津市纺织工业局。1999年并入天津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天津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天津工业大学。
三、北京、上海创立大学分校
1978年10月,林乎加调到北京任市委第一书记。当时,1978级新生已经入学。和天津相比,北京达到及格线而未能录取的考生更多,社会反应更强烈。于是,林乎加先在市委会议上介绍了天津办分校的做法,所有的人都赞成。接着,他以北京市委名义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都所有大学校长参加的会议。林乎加说,有那么多考试合格的青年不能进学校读书,这对他们不公平。可能他们一生再也不会有机会上大学了。希望在座的校长能够支持市委办分校的决定。这个决定当即得到了所有大学校长的支持。会后都表示,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尽早把分校办起来。北京市委与各高校协商的结果是,由各校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分校主管教学,利用本校的教学设备来解决学生的实验和实习问题。办学经费和校舍由北京市解决。市政府决定,每个城区至少腾出两所中学给大学办分校,有条件的局、办和大企业也要尽量提供校舍。教学经费需要好几千万,北京市压缩了行政费用,还挤占了基本建设经费。基本建设方面的负责人曾表示为难,最后还是服从了市委的决定。
1978年10月26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的意见》。
从1978年的11月开始酝酿,到1979年2月开学,短短的三个月,北京就建起了36所大学分校,其中,理工类有18所,农科类有1所,医科类和财经类各有4所,综合类、师范类、文史类各有3所,共开设140个专业。当年就增扩招16800多学生。这些大学分校包括有:
北京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始建北京大学第一分校,隶属北京市高教局,1983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分校。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1994年3月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的档案、法律、政治等系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北京大学第二分校 1978年第四机械工业部1915所始建北京大学第二分校,隶属第四机械工业部。1985年北京大学第二分校升格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隶属于电子工业部。1996年电子工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成人电子工业学院并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划转北京市管理。2004年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筹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3月26日正式设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始建清华大学第一分校,1985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分校与清华大学第二分校合并组建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1994年3月18日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1995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清华大学第二分校 1978年始建清华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3月清华大学第一分校与清华大学第二分校合并组建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1994年3月18日,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 1995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 1978年始建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8月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 1978年始建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隶属北京市高教局,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1994年3月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改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高校干部培训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始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1982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 1978年始建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1982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二分校合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分校,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师范学院分院,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学院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师范学院第二分院,1983年12月并入北京航空学院分院,1985年7月3日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1986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1997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1992年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师范学院与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 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邮电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邮电学院分院,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1994年3月18日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 1995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始建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隶属北京市机械局,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0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工业大学第二分院,1983年更名为北京计算机学院,隶属北京市高教局。1993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工程学院第一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航空学院第一分院,隶属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1982年11月12日北京航空学院第一分院与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高教局,1985年7月3日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1986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 1997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隶属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1982年11月12日北京航空学院第一分院与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高教局,1985年7月3日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1986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1997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1985年5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1990年6月北京联合大学航天工程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并。
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一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一分院,1983年12月并入北京航空学院分院,1985年7月3日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1986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轻工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1997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工业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工业学院分院,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纺织工程学院,1997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纺织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北京工业学院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工业学院第二分院,1983年北京工业学院第二分院并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1985年3月6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合并,组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学院,1995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中医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中医学院分院,1985年3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2001年2月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并入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化工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化工局,1985年5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02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隶属北京石化总厂。1985年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1990年由燕山整体搬迁到大兴新校址。1992年 11月29日升格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方交通大学分校 1978年始建北方交通大学分校,隶属铁道部,1985年5月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电气化铁道学院,1989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气化铁道学院撤消。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对外贸易局。198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分院更名为北京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5年5月北京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8月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第一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钢铁学院第一分院,隶属首钢总公司。1983年北京钢铁学院一分院、北京钢铁学院二分院合并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分院,1994年北京钢铁学院分院升格为首钢工学院。
北京钢铁学院第二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钢铁学院第二分院,隶属首钢总公司。1983年北京钢铁学院一分院、北京钢铁学院二分院合并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分院,1994年北京钢铁学院分院升格为首钢工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后情况不明。
北京商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商学院分院,隶属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后情况不明。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分院,隶属财政部,后情况不明。
北京医学院分院 1978年始建北京医学院分院,1983年北京医学院分院并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1985年3月6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1994年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合并,组成了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学院,1995年12月北京联合大学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北京联合大学。
与此同时,上海市也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问题的意见》的精神,积极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立了13所大学分校,包括有:
复旦大学分校 1978年12月复旦大学分校设立。至1983年6月10日宣布由复旦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美术学校六校合并,组建成上海大学。到1994年4月25日,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新的上海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 1978年10月上海师范大学仪电分校设立。(1960年1月创办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1963年学校改名为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1970年底,上海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第二科技学校、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合并,改建为上海电子专科学校。1974年改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1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从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二一”工人大学分编划出,仍隶属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1983年6月10日起,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复旦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上海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分校 1978年上海科技大学分校设立。1983年6月10日,上海科技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复旦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上海大学。
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 1978年12月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设立,隶属上海市轻工业局。1983年6月10日,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上海大学。1986年,更名为上海大学商学院。
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 1978年上海外国语大院分院设立。1983年6月10日,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复旦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美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上海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分部 1978年10月11日,原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从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七·一二”工人大学中划出,改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1959年,复旦中学改建为上海计算技术学校,同年10月更名为上海第二科技学校。1970年11月,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上海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电子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5月,上海电子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 ‘七·二一’工人大学”)。1981年12月,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4月25日,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 197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设立。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组建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 1978年10月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设立。1980年,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更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师范学院分院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分院设立,1984年更名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7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分校 1978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分校设立,1985年改建为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997年并入同济大学。
上海海运学院分院 1978年上海海运学院分院设立,隶属上海市高教局。1980年11月,上海海运学院分院划入上海海运学院。
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上海化工学院分院设立,隶属上海市化工局。1980年7月停办,1983年底撤消建制。
上海铁道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上海铁道学院分院设立。后停办。
上海工业大学分校 1978年11月上海工业大学分校设立。后停办。
1978年的高考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610万人报考,当年全国高校录取人数达到40.2万,录取率为6.6%,其中属扩招的新生有10.7万名。录取人数比1977年高考录取人数增加47.25%。
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2月28日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恢复和增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逐步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acfb600101748c.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