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金,西汉时期称量货币。金质,一般重250克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这种货币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仍需称量,因此也是一种称量货币。马蹄金一般是用于帝王赏赐、馈赠及大宗交易的上币(注: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协祥瑞而制”史料佐证:
《汉书·武帝纪》: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豪蹄,以协祥瑞焉。’”麟趾金呈圆形饼状,西汉墓出土的冥币泥金饼钱文有作“令止金一斤”等等,“令止”即“愉趾”,该形制的金币在战国楚地已经出现袅蹄。金(即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似马蹄状。
上海博物馆藏品马蹄金 西汉,金质,直径5.6厘米、高2.8厘米、重269.5克。
中国钱币博物馆马蹄金 西汉“马蹄金”,重265.2克,长65.1毫米,宽49.7毫米。
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新发现:马蹄金刻有“上中下”,马蹄金分大小两种,大马蹄金分别刻有“上”、“中”、“下”三种文字,对此专家还未得出完整结论。
海昏侯为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共传4代。一直延续到东汉。第一代海昏侯为故昌邑王、汉废帝刘贺。“海昏”就是现在鄱阳湖的西岸。东汉初年,历史学家班固撰成《汉书·地理志》里,曾提到汉高帝时豫章郡辖海昏等县。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县包括了今日江西省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海昏”其义,历史资料无任何解释。从文字学来考察,可准确判断。“海”,古汉语中的意义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至今云南、西藏等地还把“湖”叫作“海”,至于“中南海”“北海”更为人们所熟知。“昏”字,在甲骨文中写着:一个侧立着的伸出一只手的人,手下面是一个太阳,从今天的“昏”字的字形还依稀辨认出来。所以,“昏”字的本义就是黄昏。古人依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辨别东西方向。“东(东)”字的字形是太阳刚刚升起到树干,因此表示“东方”。那么,太阳落到人的手下的“昏”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示“西方”了。因此,把“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鄱阳湖的西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