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观光正文

2011年国庆期间自驾游——临汾吉县壶口 克难坡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临陕西省宜川县,东濒山西省吉县,距陕西省宜川县城40公里,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上宽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两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更是罕见。亚洲飞人柯受良和黄河小子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陕西省和山西省共有著名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10月3日晚到达吉县壶口镇,夜宿壶口宾馆

住的窑洞式的房间

DSCF3377.jpg

第二日去景区,这儿已经来过几次了,再次走近感受黄河水激流勇进的气魄,今年的水不是太大

DSCF3384.jpg

DSCF3385.jpg

DSCF3386.jpg

DSCF3387.jpg

DSCF3393.jpg

壶口瀑布在山西吉县方向,形成一个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壶口瀑布下方,俗称龙洞,又名观瀑洞。这儿是需要单独再购置门票的,以前下去过,这次就路过了。

DSCF3394.jpg

DSCF3395.jpg

  克难坡,距山西省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处,西与壶口瀑布相邻,本名“南村坡”,阎锡山为避讳“难存”,改之。游完壶口,我们驱车赶往克难坡,来吉县多次,这里是第一次。

  克难坡是个黄土山头,原住有六户人家。这个山头,是由西向东并列和从北到南倾斜的五条沟梁组成,各梁均有一块冲积平地,或种有庄稼,或栽有桃树。后来阎锡山将这里定为营地,在事建筑,经过二年多的修建,终于将这个弹丸之地修建成了一座窑洞叠立,颇具规模,可容纳两万余人的山巅小城,一时成为第二战区的军事重镇与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村东西长约1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乃一三面临沟河,一面通高原的葫芦状独立山梁,地势险要。1940年至1945年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官总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等首脑机关曾驻扎在这里,人称“小太原”。现在建筑有阎公馆、实干堂、田步室、批评室、克难室、竞赛室、检讨室、真理室及望河亭、忠义词等。除满山遍野的土窑洞外,重要建筑均为石头干砌,建筑技巧甚称一绝。莅此可访史怀古、别有风味。

  阎锡山根据自然地形分别将五条沟梁命名为:西新沟、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之所以取“新”字为头,与其1938年 6月,在古贤整军会议上强调的“新能存在,旧必灭亡”有关联的。

克难城内一新沟居中,沟口建有实干堂,即会议室。

DSCF3400.jpg

DSCF3401.jpg

DSCF3403.jpg

  堂后建有一排石窑,是主持会议办公地,堂前有广场,广场南建有洪炉台,即阎锡山每天早上举行朝会,发号施令之处,间或亦在台前场地召开大会或举办晚会。沟内东西两崖,打有两层窑洞,住有二战区司令部各处室、同志会执行部、参谋处、机要处、军务处、军需处、副官处、粮秣处、服装处、文件稽督处、会计处、省银行、参事室、内勤队、检参室。

DSCF3404.jpg

DSCF3406.jpg

  正北面建有昭义词大厅,亦称忠烈祠,内供抗战忠烈人员牌位,以纪念抗战牺牲将士。如抗战初期忻县陈敬棠殉难之牌位。两旁厅柱刻有两副对联,一联是:“千秋庙貌光华胄,九曲涛声壮国魂”,另一联是:“百战鼓鼙思壮士,三河袍泽仰英灵”。

DSCF3418.jpg

DSCF3423.jpg

  万能洞,既是克难城首脑机关的大食堂,又是军政人员文艺演出、练兵场所,相当于现代的“多功能厅”。外表看是七孔窑洞,其实有三孔窑洞是一新沟到二新沟的地下通道,深达40余米,洞内宽阔高大,相互连通。

DSCF3412.jpg

DSCF3407.jpg

DSCF3413.jpg

DSCF3415.jpg

DSCF3414.jpg

  阎公馆北边有一大院,是一排坐西向东的窑洞,最南头是内勤队侍从长张逢吉及副官所占,中间两孔为阎的侍从医官所用,备有各种中草药,由中医张子仁与副官安敬业掌管。最北头一孔是省主席赵戴文所住。窑内清雅异常,其旁一窑是秘书徐培峰所居。此院无围墙,由石级小坡直上,可至洪炉台或通往东西各山头的各处室。

DSCF3424.jpg

DSCF3425.jpg

  阎公馆在实干室右前方。是一排座面向东的窑洞,共七孔。第一孔为阎锡山的两个公子所往;第三、四孔是阎锡山所居,全窑用白麻纸裱刷一新。因阎锡山畏湿潮,土炕缝隙全用石灰填充又外加纸裱,以保持整洁干燥,土炕上平铺着鹅绒被褥,竖着鹅绒靠枕,白色外罩。炕桌上摆着水晶平光镜,高中度老花镜、放大镜,日式粗水笔,美式歇弗尔式细水笔,戴月杆小楷、墨盒,纸张之类,东西虽多,却井然有序。炕桌对面摆着一列长凳,兼作办公室。有特殊公干,阎锡山坐在炕桌旁听汇报。两孔窑合并的会议室,兼作接见干部或招待来宾的处所。开会时,阎锡山坐在一把网绳穿起来的自制靠背木椅上。上面铺着棉花垫、狼皮褥。夏天开会时,阎锡山脚踩在木踏板,冬天又脚踏热砖。在阎锡山的办公桌上,摆着眼镜、放大镜及各种笔,一旁放着浸泡桔皮水的泥精壶。这些东西,阎来物到,阎去物随。

DSCF3426.jpg

DSCF3427.jpg

院内的烟窖

DSCF3429.jpg

DSCF3430.jpg

  阎慧卿,乳名五鲜,即为阎锡山料理生活的“五妹子”或“五姑娘”。(阎锡山叫她“五鲜子”)。生于1910年,比阎锡山小27岁。系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第三个妻子曲氏所生。在阎书典五个女儿中排行第五。阎锡山担任都督后,在其家乡河边村办起育英女子学技时,她才在12岁时念了三、五年小学,后在太原人教会加辣女子学校学习,她是旧时代悲剧命运中的家庭妇女。1949年4月24日凌晨,解放军入城,梁化之与“五妹子”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面具有防空设备的居室里服毒后,卫士柏广元遵梁化之之命将二人尸体浇汽油焚保,化作灰烬。

DSCF3432.jpg

DSCF3433.jpg

DSCF3434.jpg

DSCF3436.jpg

DSCF3437.jpg

DSCF3438.jpg

DSCF3439.jpg

DSCF3435.jpg

阎锡山专用地下秘道入口

DSCF3440.jpg

DSCF3441.jpg

DSCF3442.jpg

DSCF3443.jpg

DSCF3446.jpg

  “克难坡”的后山建有一座石亭、被阎锡山命名为“望河亭”。亭前石柱上有阎锡山亲书的对联:左联为“裘带偶登临,看黄流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阅不尽千古英雄人物”;右联为“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横批是:“北天一柱”。

DSCF3448.jpg

DSCF3451.jpg

DSCF3452.jpg

DSCF3453.jpg

DSCF3455.jpg

DSCF3456.jpg

DSCF3457.jpg

DSCF3459.jpg

DSCF3461.jpg

DSCF3462.jpg

DSCF3463.jpg

DSCF3465.jpg

DSCF3466.jpg


PS:2020年3月19日图片由网易相册移至七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