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2.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一理论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 )。
A.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C.没有利他心 D.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A.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C.没有利他心 D.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04年国考行测真题,我是纯粹不懂啊,结果手头的两本书答案还不一样,一本选B,一本选D,这下我更不懂了。
百度百科上关于
理性经济人 所谓“理性经济人”原本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
QZZN论坛一用户的解释(3楼)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学正是在这一假设之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最大化问题。对社会是GDP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个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是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正是在对这种最大化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离开了这个假设,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要被推翻. 强调的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在不损社会利益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能够导致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所以选D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
看了这两个解释,感觉选D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A95、B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瑞士
一本选C,一本选D
外交部网站有明确说明
中国与法国建立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 |
2000/11/07 |
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西方大国。 |
其它:
瑞典于1950年1月14日承认新中国,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同年,两国互派大使,耿飚将军为我驻瑞典首任大使。
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6月17日英国与中国建交,当时为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6月17日英国与中国建交,当时为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1950年9月14日,中国与瑞士联邦建交。瑞士位于中欧南部,是个内陆国家,首都伯尔尼。
瑞士和瑞典都是西方的国家,但是不是西方国家.西方的国家和西方国家有区别的.西方的国家是指地球西半球的国家.西方国家原来是指西方七国会议那七个国家,现在西方七国会议改称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
2004年6月9日,与会的八国首脑和欧盟首脑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岛举行圆桌会议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
2004年6月9日,与会的八国首脑和欧盟首脑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岛举行圆桌会议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