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台区,是吉林省长春市市辖区,位于吉林省中部,西接长春市二道区、双阳区,东同吉林市昌邑区、永吉县接壤,是长春东大门,长春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哈长—长吉大十字战略主轴线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支撑腹地、长吉一体化都市区联带枢纽、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最主要的核心区域。
九台区素有“吉林腹地明珠”、“凤珠之城”之称,被誉为“中国萨满文化之乡”“中国满族剪纸艺术之乡”“中国鹰猎文化之乡”“北方苗木花卉之乡”,国家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九台区打造国际多彩文旅城、“中国北方四季山地玩都”,拥有初具规模景区42个,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石头口门水库),4A级旅游景区2个(庙香山滑雪休闲旅游度假区、碧水庄园),国家级旅游景区数量列全省第一,被评为吉林省首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区、首批“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名字来历:
清朝统治者把长白山一带视为满族发祥地,又因东北盛产人参、鹿茸,乌拉草,为了防止其他民族(主要是汉人和蒙古人)入内,清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在吉林省境内修筑了一条南起开原威远堡,北至吉林市法特哈亮子山,长达690多华里的柳条边(俗称边墙),人们称之为"满族人的长城"。柳条边外为蒙古人放牧之地,柳条边内为满清皇家贵族狩猎之地,并在境内设有四个边门,沿边墙四个边门,共置二十八个边台(后边转载的博客中说是二十九个边台),九台就是法特哈边门(在今舒兰市法特镇)向西南的第九个边台。九台分上九台、下九台。县城设在下九台,后改为九台。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由地方纳商请准设制,从永吉县、长春县、德惠县的部分地区析置为九台县,隶属吉林省。
1946年1月,九台镇政府转移,国民党军队进入九台。1946年3月,九台镇政府返回九台;5月再次转移。
1947年6月5日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正式批准设立九台县,隶属于吉林省。
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
九台市行政区划图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吉林省行政规划的批复,九台市撤销县级市改为长春市市辖区,命名为长春市九台区。
2014年12月20日,九台撤市设区揭牌大会成功举行。撤市设区,标志着九台结束了82年的建县历史。
九台区行政区划图(找了半天,都是中间有块标注缺失的,应该是西营城街道和兴港街道)
截至2021年7月,九台区辖九台街道、营城街道、九郊街道、西营城街道、卡伦湖街道、东湖街道、龙嘉街道、兴港街道、纪家街道、土们岭街道、波泥河街道、兴隆街道、苇子沟街道、沐石河街道、城子街街道等15个街道,上河湾镇、其塔木镇等2个镇,胡家回族乡、莽卡满族乡等2个民族乡。
1、莽卡满族乡
莽卡满族乡,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九台区东部,东与舒兰市溪河镇接壤,南与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镇相连,西与胡家回族乡毗邻,北与其塔木镇交界,距九台区政府65千米,区域总面积153平方千米。
2、胡家回族乡
胡家回族乡,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九台区东部,东与莽卡满族乡接壤,南与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满族乡相连,西与沐石河镇卢家村毗邻,北与其塔木镇交界,距九台区政府54千米,区域总面积168.95平方千米。
3、其塔木镇
其塔木镇,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九台区东部,东与舒兰市白旗镇接壤,南与莽卡满族乡、胡家回族乡相连,西与沐石河镇、城子街镇毗邻,北与上河湾镇交界,距九台区政府50千米,区域总面积212.32平方千米。
4、上河湾镇
上河湾镇,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九台区东北部,东与舒兰市法特镇隔江相望,南与其塔木镇、城子街镇接壤,西与德惠市五台乡毗邻,北与德惠市朝阳镇、五台乡交界,距九台区政府49千米,区域总面积250.64平方千米。
5、九台街道
九台街道,隶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地处九台区中部,东与营城街道接壤,南与九郊街道相连,西与九郊街道毗邻,北与苇子沟镇交界,为九台区人民政府驻地,辖区总面积约39.19平方千米。
走进法特哈(法特)(上篇)
日前,我市文史研究者丁万良先生去舒兰法特镇考察,回来后为我们讲述法特哈边门的历史。
法特镇的地理位置很特殊,西面隔松花江与九台市、德惠市相望。北面出五里坡不远,就进入榆树市境内。舒兰市、榆树市、九台市、德惠市都是被松花江隔开,可以说是一江连四市。
法特哈的变迁
先讲柳条编
清代初年至康熙年间,在东北修筑了两道柳条边墙,即老边和新边。柳条编又称柳条关,简称柳城、柳边、边墙等。
老边,西接山海关一带长城,东至现在辽宁省东港一带的黄海。
老边是当时盛京将军与宁古塔将军管辖区域的分界线,边墙南归盛京将军管辖,相当于现在的辽宁省;边墙北归宁古塔将军管辖,相当于现在的吉林省。
新边,西起老边的威远堡一带,经四平、伊通、九台,过松花江到法特东部的亮子山,即现在舒兰市莲花乡黄金村边沿屯的马鞍山。
新边外是蒙古科尔沁王公的领地,新边内是宁古塔将军的辖区。
在新边和老边的中间,是清王朝的皇家围场和贡山贡河。
满族贵族对吉林一带的土特产特别钟情。所以,就建立新、老两道边墙阻止外人进入,把这一带的土特产列为贡品。
新边,就是在划定的界线上先挖一条大沟,沟深1米至4米不等,沟宽6米至8米不等,用挖出的土在沟边筑堤,沟叫壕,堤叫边墙。堤上栽柳树,每隔5尺栽柳3株。然后用绳将柳树或柳树枝连接起来,叫柳条边墙。
新边长约343公里,设4个边门、29个边台。每个边门设总理台务领催(领催:清朝八旗军下级军官。满语“拨什库”。)一名,管理所属各边台,统领台丁150名,每个边台另设领催一名,有台丁20人至30人不等。
新边的4个门是:黑尔苏边门(也写为赫尔苏边门),领8个边台;布尔图库边门,领7个边台;伊通边门,领7个边台;法特哈边门(也称巴彦鄂佛罗边门),领7个边台。
再讲法特哈边门
新边修筑的时间是康熙九年至康熙二十年。康熙二十年,正式建立法特哈边门,比舒兰县的设立早229年。
法特哈边门设边门防御笔帖式(又作“笔帖黑”。为满语“ᠪᡳᡨ᠌ᡥᡝᠰᡳ”(转写:bithesi)一词的音译,指清代官府中低级文书官员、执掌部院衙门的文书档案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抄写、翻译满汉文。)一名,台丁20名。边台总领催一名,管理7个边台。在7个边台中,头台位于现在法特镇东面的头台村,法特镇附近的边台为二台,从法特镇过松花江往西为三台,然后依次为四台、五台、六台、七台。
现在的九台市即当年由东往西数的第九个边台。
三讲法特哈来历
法特哈,以山得名。山在法特哈江西,形如兽蹄,这就是史料记载的法特哈来历。“法特哈”是满语,是兽蹄的意思,指法特哈江西有个小山形似兽蹄。如今地名已经简化,只剩下“法特”二字,如法特镇,法特村等。1947年法特哈边门被拆除。
四讲法特哈驿站
清代时舒兰地界有两个驿站,一个是法特哈驿站,另一个是舒兰河驿站,简称舒兰驿站。
法特哈驿站因为设在法特哈边门附近,所以叫法特哈驿站。一个边门,一个驿站,是舒兰市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个行政单位。
法特哈驿站设于康熙二十年,是吉林将军管辖下的北路驿站之一,在法特哈边门南面5公里左右。从法特哈驿站出边门有两条驿路,向北通双城堡、拉林、五常和三姓城(今黑龙江身依兰县)。到了清末,法特哈驿站逐渐发展为大集镇。
康熙皇帝与法特
1682年,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吉林。1698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吉林。康熙皇帝下令不走山海关,因为当时是秋季,怕大队人马损坏老百姓的庄家,所以走口外。
当年10月到达法特哈驿站后,康熙皇帝派大学士伊桑阿到松花江边祭松花江之神,随后打猎并到松花江捕鱼。还有一件事,就是康熙皇帝把法特哈边门改名为巴彦鄂佛罗边门。史料说:“圣主(指康熙)指边门外山嘴子将法特哈门改为巴彦鄂佛罗门。”康熙指的山嘴子,即今天归榆树市管辖的荒山嘴子,(也写为黄山嘴子)。“巴彦”是满语,意为富。“鄂佛罗”,山嘴也,意为荒山嘴子林木茂盛。
从驿站到立县
当年由吉林城出发去法特哈驿站,要经金珠驿站到舒兰驿站,然后经大白旗屯街(今白旗镇)到达法特哈驿站。舒兰驿站简称舒兰站,在 松花江支流东岸。因为从金珠驿站到法特哈驿站距离过长,清政府于1692年在此设立舒兰站。舒兰站附近有溪浪河,原名舒兰河,所以叫舒兰站。“舒兰”是满语果实的意思,也译为红果或山里红。山里红也是贡品之一。
因为当年这里是清王朝的封禁之地,人烟稀少,所以又称舒兰荒或六道荒。清末把舒兰荒划为六牌(或称六排),即农、夫、耕、耘四牌,外加三官地、五官地统称六道荒。由于外来人口增加,宣统二年(1910年),在舒兰站设县,叫舒兰县。后来,县政府迁到四房(或称四间房),即现在的舒兰市区。先有驿站,后有舒兰县,这就是舒兰市的历史。
“柳条边”与“九台”
赵庆跃
“白山黑水中,毓秀又灵聪;柳条边故土,边台下九台;连接长吉松,八达四面通;人杰地也灵,物阜加民丰。”这既是对九台的描述和赞誉,同时也引出了九台地名的由来。
九台的地名,源于清朝的历史遗迹——柳条边。一直以来,清朝统治者把东北视为发祥地,加上东北盛产人参、鹿茸、乌拉草等特产,满清入关后,为了防止其他民族入内破坏“龙脉”,遂于1638-1697年修筑了一条贯通东北的柳条边。柳条边最初建于清初顺治年间,南起今辽宁凤城,东北经新宾,折向西北至开原,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接长城,名为“老边”。康熙九年,也就是公元1670年,清朝自南起辽宁的开原威远堡,北到吉林舒兰的卡叉河,中间经过四平、梨树、伊通、新立城、九台、德惠,又修建了一条柳条边,全长约345公里,名为“新边”。
据《柳边纪略》记载,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其修筑方法是先筑起高、宽各三尺的土墙,然后在土墙上每隔五尺种三棵柳树,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露四尺。树与树之间再用两根柳枝连起来编织成一道屏障,因为是柳树构成的,故曰柳条边。土墙的外侧挖有深宽各八尺、底宽五尺的壕沟,因此叫边壕;壕内引满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柳条边不似明代长城,没有凭险而设的坚固工事,也没有军事意义,实质只是一条封禁界线。边外为蒙古人放牧之地,边内为满清皇家贵族狩猎之地。
九台区境内有许多带“台”字的地名,“台”字是和柳条边有关系的,柳条边也叫“柳边”“边墙”。柳条边共设21座边门,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府签发的通行证,并从指定边门进出,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清王朝通过这些边门的交通把广大东北地区连成一片,从而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柳条边还设有300余座边台,用来看守、瞭望及对边墙进行维护等作用。每个边台设千总3-4人,下辖台丁150至200人。台丁最初由吴三桂等残部充当,后汉族人入旗籍人充之,台丁种地免租税,俗称“边台人”。
新边在吉林段又称吉林边墙,共设四个边门,由西往东,分别是布尔图库、赫尔苏、伊通和法特哈。每个边门之间设有若干个边台,“新边”共有28个边台。头台在舒兰县法特东乡12里处的边头(今头台大队),法特哈门是二台,柳条边出二台后遂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过江后接由三台(今上河湾镇三台村),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上河湾镇六台村),七台(今城子街镇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乡腰八台屯附近),九台(今九台市区),饮马河台(今东湖镇荆家村饮马河屯)……今九台就是当年新边的28个边台之一,即从东往西数的第九个边台,这就是九台地名的来历。
今天,九台区政府所在地正处于当年柳条边“九台”的位置,九台因而得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目前,九台域内源于柳条边的地名多达40余处。至今仍流传的《边台歌》,说的就是“九台”及所在地很多地名的来历。
“头台亮甲山,二台把门关,三台半拉山,四台上河湾,五台兴花涌,六台新发园,七台城子街,八台苇子沟,九台饮马河,人造柳条边。”
柳条边的设置,并未能阻挡人们“闯关东”的步伐。1860年前后,由于俄国人的侵犯,加上关内人口暴增,关外土地亟待开发等因素,清政府不得不宣布撤除柳条边,关内汉民开始大量涌进东北。他们给九台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也被学界称为“流人文化”。先进的“流人文化”与原有的“满汉八旗文化”彼此融合,共同促进九台的繁荣和发展。
时光荏苒,一晃,300多年过去了,柳条边也渐渐成为历史。现在,九台区域内除了少数几个村屯还可依稀见到一些边壕的轮廓外,当年柳树的影子早已荡然无存。“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而今,九台人秉承了先人的进取精神,从饱经沧桑的泥土中挺拔而出,人们不分满汉,不问南北,不论先后,和睦相处,共同构建九台新时期的美好明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