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常记转正文

藏族体系分支介绍,藏族原来还有这么多分支

MrDuan 日常记转 2021-05-07 5697 0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族是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是跨境民族,在国内藏区是泛指包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个省区在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自治乡。

zz01.jpeg

  藏族的主体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其后不断的征战中融合了古羌集团中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和古鲜卑集团的吐谷浑以及部分汉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苏毗是藏族历史上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一带。《新唐书》说苏毗是“西羌种”。可知苏毗原属羌系民族。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为,苏毗是一个藏种的国家,苏毗系羌系民族的名称,而“孙波”则是吐蕃的名称,此论已为学界公认。

  羊同(古象雄王国)一般指古象雄王国。象雄王国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象雄,是根据藏文“象雄”两字的译音写成的汉字,其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为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苯教遗俗的影子。藏文字究其本源也绕不开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藏文,最多只能叫象雄文字的改良。

  白兰,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落。以游牧为生。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遣使到京师朝贡。唐武德二年(619年),遣使来朝,以其地置维、恭二州。后为吐蕃所并。

  党项一般指党项族,党项族是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于“赐支”或“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强。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自称是鲜卑后代。古代游牧部落进入另个族群区生活会慢慢获得双重属性,融入是历史过程。  

  附国,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居于蜀郡西北境外,分布于今四川西部、西藏地区东部昌都地区。据《北史·附国传》记载,附国以道孚县城为中心。在其南部,有个小国“婢药”,也写作“弭药”、“木雅”。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东扩时,首先与木雅人联姻,共同消灭了附国。

  木雅人的中心在“哈达”(也写作“合达”、“噶达”),从唐代到清代地名一直保留下来,也就是今天的道孚县协德乡。协德惠远寺大门外的《御制惠远寺碑》(1731年)、《泰宁惠远寺碑记》(1870年)均称此地为“噶达”。

  吐谷(yù)浑(313年~663年),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本为内蒙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西晋末期,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河西),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西北各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诺曷钵为最后一位国君。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武周时期,吐谷浑一千四百帐均归属武周。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zz02.jpeg

  一、按语言分类:

  藏区按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居住于各地域内的藏族分别称为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藏区有典:“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即“卫藏的宗教、康巴的人、安多的马”。

  1:卫藏藏族

  卫,又称前藏,拉萨市、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山南市和林芝市西部(林芝、工布江达、米林、朗县四县)。前藏是达赖的地盘,是藏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闻名全藏,是举行盛大法会、高僧辈出的地方;

  藏,又称后藏,日喀则地区(北方小部除外)。后藏是班禅的地盘,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前藏山南的桑耶寺等诸多主要寺庙,宗教兴盛,因而被称为“法域”。

zz03.jpeg

  2:康巴藏族

  康巴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康巴藏区即康区。

  康区历史上处在藏汉过渡地带,在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康巴男人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横刀立马;康巴女人们,却是难以言状的妩媚。因而康巴被称为“人域”。

zz04.jpeg

  3:安多藏族

  安多藏区范围大致相当于四川阿坝州(若尔盖、红原和阿坝县等)、甘肃甘南州,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它们全部位于藏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

  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所以在习俗和体型特征等方面,也有这两个民族的明显特点。安多一带是辽阔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的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因而被称为“马域”。

zz05.jpeg

  二、特殊支系

  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

  1:工布藏族

  工布藏族主要在今天西藏的林芝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自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藏族便被称为工布藏族,在地处藏腹心的工布藏族自古就发展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工布文化。赛马、射响箭、搬石头算是工布文化里最有意思的民俗了

  工布地区处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海拔低,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除藏族外,还生活着门巴、珞巴等十多个民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民风古朴,民间工艺众多,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

zz06.jpeg

  2嘉绒藏族

  嘉绒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

  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丹巴素有“千碉之府”的美称,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这种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此外,丹巴地区以出美女而闻名,康巴之花多出自丹巴。

zz07.jpeg

  3白马藏族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一带,人口约18000人。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与其他地区藏族有所不同。白马藏族讲藏语,却不识藏文,普遍使用汉文。除了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外,白马藏族还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等自然神灵,但他们一般不修庙宇,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唐代吐蕃东征,占领了整个氐族地区,大批吐蕃军民随军而来与氐族杂居,使一部分氐族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特征,形成了藏化的氐人,也就是今天白马藏族的祖先。

  白马藏族的文化有双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语言方面有藏语同源词,也有羌语词汇。服饰也很有特色,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zz08.jpeg

  4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Sherpa),藏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主要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外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语言为夏尔巴语,但无文字,使用藏语文,人口约4万人,中国西藏境内仅有约1200人。

  关于夏尔巴人的起源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成吉思汗时代,位于四川甘孜的一支部队被元朝军队打败,逃到西藏嘎尔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夏尔巴。也有人说夏尔巴是从尼泊尔名叫“夏尔孔布”的地方迁居西藏的移民。夏尔巴人大都同意后者的说法。夏尔巴人有姓无氏,与藏族的姓名没什么区别,一般也不与外族通婚。宗教信仰为藏传佛教,以萨迦派和噶举派为主,还保留有较多的原始信仰。

  夏尔巴人由于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是天生的登山向导,为各国登山队提供向导和后勤服务已成为夏尔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好。抗缺氧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可以说,是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人。

zz09.jpeg

  5木雅藏族

  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支流,聚居于甘孜州高原地区。 在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

  木雅藏族的来历至今是一个迷,作为康巴藏族的一个分支,被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党项羌人与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强大的蒙古族崛起北方之后,歼灭西夏,使游牧于河套一带的西夏党项上人被迫南迁进入康区木雅一带。

  木雅藏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语言上,这一区域的藏族操一种被称为“绒格”的木雅语。而木雅语又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个语区。在今甘孜州境内,分布在九龙县的湾坝乡和洪坝乡操的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本勒”,属木雅语东部方言区;而分布在九龙县的汤古乡、康定县的沙德乡、六巴乡、普沙绒乡、朋布西乡和雅江县的祝桑乡操这种语言的藏族自称为“木雅”,属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受汉文化和彝文化的影响较大,而西部方言区受藏文化的影响明显。

zz10.jpeg

  6华锐藏族

  “华锐”,意为英雄的地区或部落,是白牦牛的故乡。历史上华锐是指湟水以北,河西以东,包括青海的乐都北山、互助、门源、大通东部、甘肃的天祝、肃南皇城等藏区,其中天祝是华锐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人口约8万。

  形成华锐藏族的主体是吐蕃人,即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清代华锐著名学者松巴益西班觉在其著作《青海史》中认为,吐蕃进入青海最早的是华锐,正是由于吐蕃后裔的背景和对传统文化的较好保存,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华锐方言,与安多等其他地区的方言有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华锐方言还是属于安多方言区,但华锐方言保存了大量古藏语的词汇,有些用词发音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安多语发音法。

  华锐藏族自称“博”或“华锐嘎布”,男子多穿白色毡袍,反映了华锐藏族特别崇尚白色,并认同与其他地区藏族同出一源的深刻民族观念。从古至今,华锐地区人杰地灵、学者辈出,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zz11.jpeg

  7卓仓藏族

  生活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平安、湟中等县的藏族自称“卓仓娃”,其生活范围大约方圆一百多公里,有所谓“卓仓隆娃顿”(“卓仓七沟”之意)。有些村庄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与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一村;有的是纯藏族村紧靠着纯汉族村。这里的藏族生活基本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

  据说卓仓藏族最早也是来自西藏。公元9世纪末,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朗达玛被杀后,吐蕃陷入混战,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在各自母系贵族势力的支持下,分别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二儿子沃松来到阿里地区,建立了阿里王系,著名的古格王朝就是他的后代建立起来的。他的第四世孙赤德从后藏来到青海湖一带,成为当地的首领,并逐渐建立起了势力强大的角厮罗政权,掌控着青海东部和甘肃西部,即古丝绸之路,与宋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角厮罗政权的中心就位于今天的乐都县,“卓仓”这一称为来自于祖先居住地,即今天后藏地区卓沃降地方名,“卓”这“卓沃隆”、“仓”为祖系,“卓仓”这一名称一直没用至今。

zz12.jpeg

来源:https://www.sohu.com/a/219576997_100089110

评论

«    2023年6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文章归档